当前位置: 主页 > 护理 > > 详情
体育消费能否成为扩大内需的风向标

来源:第一财经  2023-08-07 22:11:35

在当前经济景气复苏的暑期调研中,笔者遇到的最为思辨的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扩大城乡消费能力。众所周知,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大方面,提出二十条政策举措(下称“消费二十条”),并引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虽然有争议,尤其是如何鼓励消费者埋单,哪些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消费取向等方面,但从智库角度加以研判,该方案主体性政策设计属于间接鼓励而非直接驱动。

消费二十条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消费市场正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政策出台背景,笔者所在智库认为,外部原因主要是美联储不断加息直接导致欧美市场紧缩,中国出口明显走弱。尤其是中国消费品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出现了十年来最大跌幅,并非中国制造业品质滑坡,而是对方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下降所致。内部原因主要是产能过剩情况初露端倪,消费者消费积极性不足,原有行业和传统消费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因此,政策出台显然释放了全面拉动内需和刺激新需求的信号。

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


【资料图】

综合性评估消费二十条,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是其本质性的亮点。这是从消费市场环境入手,即以优化环境、创造消费环境的新方式来激活消费市场。如措施提出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支持政策,优化消费市场软硬件等,这都会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此类措施不是直接干预,并不是短期追求消费市场的增量,而是着眼于中长期的消费市场新环境生态改良,长三角区域就具备了符合这些发展取向的促消费条件。从笔者的课题调研和跟踪观察视角,上海体育消费兴起就是突出案例。

2023年上海举办了首届体育消费节,其间发布了《2022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上海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约为850.62亿元,计划2023年增加体育消费领域投入的受访者占32.03%,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3.4个百分点,显然体育消费趋势预期向好。相关课题调研发现: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只有让产业与消费同步提升,才能实现供需完美对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上海浦东新区体育产业规模始终位居上海市前列,已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融合发展、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体系,正持续激发广大市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消费的热情。如果至明年上半年的中外航线基本恢复,那么,浦东区域体育消费的海外客源就会出现重新集聚的场面,即各类国际性赛事的举办可有效刺激需求。

近年逐渐升温的体育线下消费,赋能着相关企业的收入景气。上海市体育局2022年末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浦东新区体育产业总营收316.57亿元,营收在全市占比达13.2%,位列全市第二。浦东体育企业共计4665家,位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约7.9%,企业总数在全市占比达15.6%。上海市体育500强企业中浦东拥有84家,居全市首位,在全市占比达16.8%。而且已经形成的共识就是——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做强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展会等为代表的体育产业,是扩大内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2023年6月30日至7月2日,第九届亚洲(夏季)运动用品与时尚展(ISPO Shanghai)就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而作为首届上海体育消费节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展会持续3天,携手50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涵盖户外运动、露营生活、水上运动、城市运动、骑行、攀岩、车旅等多种运动生活方式,向行业内外展现运动市场的前沿趋势及动向。本届展会规模达35000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75%,550家展商超过800个参展品牌参与;最终现场观众超过37000人,间接产生线上下单达1800万人次。

不过,也要承认目前的体育消费额度尚属低级水准。如5月16~21日,2023射箭世界杯(上海站)在浦东新区举行,官方主办机构认为是为申城市民和世界观众奉上一场高规格、高颜值、高技术含量的顶级射箭盛宴。因为该赛事属于国际A类赛事,也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积分赛,今年则是浦东举办的第12届。“办赛于景,寓景于赛”,可以说充分展示了景观体育魅力。尤其是射箭世界杯赛时隔三年重返申城,一幅古老与现代相结合、时尚与传统相呼应的绝美画卷在黄浦江畔展开。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顶尖箭客为申城市民和世界观众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的射箭盛宴,累计有1700余名观众前往现场观赛。据统计该赛事活动收入达342万元,拉动相关消费额度达1200万元,显然有待提升。

体育消费可继续成为扩大内需的风向标

专项统计分析显示,2022年上海居民人均体育消费3435.6元,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4.32%和7.46%,基本持平于2021年,但仍然领先全国大部分城市。对此,上海体育主管机构充满着行业发展、刺激消费的信心。因为2023年,上海一共要举办超过111项大型体育赛事,包括电竞、马拉松、跳棋、皮艇、马术、网球等国际赛事,还有足球、篮球、排球等传统运动项目的职业联赛正在复苏消费景气。

从消费结构上看,2022年上海居民仍以实物型体育消费(59.5%)为主,服务型体育消费比重(40.5%)较2021年有所降低,但较2020年仍有所增长。运动服装鞋帽、运动装备器材、智能体育设备、健身会费及指导均处在发展优势区,人均消费金额及消费发生率均较高;体育培训和教育发生率虽不算高,但人均消费金额较高,处在发展维持区;户外运动装备、场地和相关器材用品租金、运动代餐/补剂/饮品、体育彩票消费发生率较高,人均消费金额较低,处在发展修补区;体育旅游、体育赛事及其他体育相关消费领域处在发展机会区。

而在市场比较关注的四类(户外、钓鱼、冰雪、电竞)新兴运动中,户外运动展现蓬勃生命力,群众基础最广(消费发生率29%),但人均消费较低(1192元);钓鱼运动人均消费最高(2317.4元),冰雪运动次之(2198.1元)。同时,市场分析显示,上海近郊居民是2022年上海体育消费主力军,消费发生率与人均体育消费均高于远郊、市区。远郊体育消费增长的亮眼,也成为近年上海体育市场发展的最新风情。

一个很突出的消费趋势则是:总体上越年轻者体育消费能力越强,服务型消费比例越高,消费结构更加均衡。如00后及以后群体的人均体育消费金额最高,远超其他代际;80后和90后体育消费情况基本接近。而00后及以后群体服务型消费比例最高(49.2%),特别是消费“体育教育培训服务”“健身会费及指导”的金额远高于其他代际的群体。有意思的是:体育消费也体现了“她经济”的活力。如去年上海成年女性人均体育消费金额为3326.6元,较男性高148.8元。同时,成年女性对服务型体育消费投入更多,尤其在健身会费及指导、体育培训和教育上的消费显著高于男性。

而在笔者的调研中,体育产业经营者(上海每步科技公司创始人)、上海徐汇区政协委员马京伟认为:只要没有扩大杠杆,没有用通胀预期来倒逼消费者消费,所有的促消费政策都应该是在理性、市场化的框架下,不会造成“掏空钱包”和“透支需求”的问题。当前对于消费市场的限制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费;而收入的增长取决于一个重要的社会面因素,就是货币或现金流动性、周转性的当下速度。其二是消费环境和生态。“淄博烧烤”和贵州村超联赛之所以能获得很好的市场反馈,就是将诚信作为关键竞争力,优化了消费市场环境。而体育消费、大众赛事,就是最讲诚信同时又能加快现金流动性的新领域。

因此,作为第一财经日报忠实读者的马京伟认为:体育消费能够也可以继续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风向标;同时,公共财政的投入能够直接激励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热情。上海体育局方面公布的公共运营目标也证实:“2023年,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首次纳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正在推进年度为民办实事的各个体育相关项目——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0个、市民健身驿站80个、市民运动球场150个。从这些体育空间建设数据不难看出,为民办实事各项目投入是一种精准投放和扩大体育消费能力的充分条件。因健步走、跑步、羽毛球项目广受欢迎,新建、改建健身步道就成为一个重点;而新建、改建的150个市民运动球场中有100个是羽毛球场。

而值得消费市场注意的是:对于另一个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游泳,也有经营侧重点——即在今年暑期各家游泳场馆调整开放时段迎接暑期客流后,50多家游泳场所可使用上海体育消费券进行直接抵扣,最高单场可优惠20元。这就是以公共资源的积极投入,来鼓励更多上海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和场馆消费中去;毕竟发券比发令更有实际鼓动性。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